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養花技巧 >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在中國盆景中的運用
手機版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在中國盆景中的運用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3.14K 次

中國盆景藝術源於漢晉,盛於唐宋,歷史悠久。它與攝影、雕刻、園林以及古典詩詞、書法繪畫有着內在的、血肉的聯繫,被譽爲“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活的藝術品”。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在中國盆景中的運用

中國畫的立體感覺,是在平面上通過透視來表現的。“客觀存在的立體物,即使是同樣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視域範闈,也會產生大小、高低、遠近的視覺變化”(王伯敏、童中濤《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這個變化的法則與規律,便是繪畫上的透視法,中國山水畫稱之爲“遠近法”。中國盆景的立體感覺也正是運用了這一透視法。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早在古代就有研究,如唐代王維的《山水論》中說,“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遠水無波”。中國古代盆景藝術家也依據透視法總結出“一峯太華千尋,一勺江湖萬里,一木古樹參天,釵鬆、拳石,毫髮立大幹”。上述講的都是客觀事物因透視關係給予人的感覺——以大觀小,近大遠小,以小觀大,小中見大,正是中國山水畫與中國盆景的透視原理。

1.高遠法

山下仰望山頂,謂之高遠。自下向上看,呈仰視狀,“遠而且高”,“高遠之勢突兀”,突出“高”的感覺。山水畫主要用以表現山川的雄偉壯麗,大氣磅礴,江山多嬌。盆景中運用高遠法恰到好處。如山石盆景中的孤峯獨立式、開合式、偏重式,表現穩健、厚實、雄壯的有郝安民的《江南秋色》、董金春的《雙流直下》和《臥獅回顧》等;樹木盆景裏表現高聳挺拔的直乾式、雙乾式、迎客鬆式,險峻峭麗的懸崖式,有陳順義的特寫鏡頭《巖鬆》,胡樂國的雙乾式五針鬆,趙慶泉的水旱式《樵歸圖》,以及潘仲連的樹木倒掛懸崖圖《探求》等等。無一不是運用高遠透視技巧製作的,均達到了“高山仰止”的藝術效果。#p#分頁標題#e#

繪畫與盆景,兩種藝術並存,兩朵奇葩競放。僅就立體感而言,繪畫是難以比擬的。高技藝的畫師,儘管善於運用透視法原理作畫,但繪畫畢竟在平面上,只能迎面相望。而盆景採用山水畫的遠近法,便“活”了起來,其立體感更強,而且尚有從四面八方環視的藝術效果,所以繪畫的立體感覺不及盆景藝術強。

2.深遠法

山前觀山後,叫做深遠。深遠的透視效果“望之無窮盡,不知千萬重”,既要表現景物的深度,又要有遠的感覺。

畫論指出,深遠是從幾個方面取得的:首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次,遠視距,就是遠距離觀察,得出“近大遠小”透視差別;再則,不斷移動視點,前顧後盼,左觀右看,將所得之景物集中在一個畫面上。

中國盆景運用深遠法,造就了草茂林深,曲徑通幽,山重水複,海闊天空,漫無際涯的景觀,意境深迥,由此產生無窮無盡的藝術效果。特別在表現崇山峻嶺、江河湖海的景物時更爲適宜、更爲必要和更爲重要。如寫巫山神女,可積峽江山水於一盆;如畫洞庭青螵,可聚南湖秋月於一鉢。只有這樣,盆景作品才能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大自然,且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

以下這些盆景優秀作品,都是採用的不定位置、不定視點的透視方法。如馮連生的《幽居秋山》、劉傳剛的《雪壓冬林》、賀淦蓀的《江南春》、潘仲連的《初夏》以及趙慶泉的《煙渡圖》、仲濟南的《故鄉情》、林鳳書的《野曠天低》、王傑的《叢林春曉》等等。

不少攝影藝術精品,都較好的反映了祖國的秀麗河山。但它來源於攝影機下的焦點透視,儘管轉換了角度,移動了視點,其景物的深度、遠度還是集中表現一山一水,遠遠不及盆景裏表現出的多山多水多景物。以此看來,不論多麼精美的藝術照,只能給盆景師以啓迪、學習和借鑑,是萬萬不可照搬進盆盎中的。#p#分頁標題#e#

3.平遠法

近山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是在乎視中得出的遠近關係,近大遠小明顯。人們大都牛活在平地上,平遠的透視是常見的。繪畫中的平遠法也是最爲常見的,但將視平線放得很高,取景或近多遠少,或近少遠多,有的意在筆外、畫外,

盆最巾的平遠透視運用得最爲廣泛。不過,大多采用r“遠、中、近”三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很少單獨取平地。如表現鳥鳴山幽、漁舟唱晚、海島風雲、牧馬樵歸等開合式、聚散式、叢林式等景象時,是常用的,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yhjq/63620.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