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異域相傳:苦瓜自古就稱“苦瓜”嗎?漫談我國古代的苦瓜發展史
手機版

異域相傳:苦瓜自古就稱“苦瓜”嗎?漫談我國古代的苦瓜發展史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1.47W 次
  苦瓜原產南亞熱帶地區印度,現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地區,而東印度和東南亞栽培歷史最爲悠久。作爲外來的農作物,在距今六百多年前傳入中國境內,並在中國南方地區廣泛種植。
  
異域相傳:苦瓜自古就稱“苦瓜”嗎?漫談我國古代的苦瓜發展史
  苦瓜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的人工馴化栽培,形成了豐富而各具特色的苦瓜種質資源。在中國至少有幾百年的栽培歷史,這不僅改變了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滿足了瓜類蔬菜的季節供應,也對中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長期的馴化和培育過程中,其果實在重量、苦味方面得到改進,且品質優良、產量較高,現已成爲夏季的重要蔬菜。
  
  一、苦瓜的起源及其名稱由來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苦瓜原出南番。中國古時所稱的“南番”,多指今日東南亞或東印度一帶。由此推斷,苦瓜原產地應在東南亞和東印度一帶區域。
  
  史料證明,苦瓜原產於亞洲熱帶區域是無疑的,而現在則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地區。東南亞和東印度栽培苦瓜歷史悠久。著名園藝學家吳耕民在1936年版的《蔬菜園藝學》記述:"苦瓜原產於東印度,我國自南番傳入。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的《辭海》載: 苦瓜,俗稱“錦荔枝”、“癩葡萄”,葫蘆科。原產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等地栽培較多。農業出版社1990年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載:苦瓜,別名涼瓜,古名錦荔枝、癩葡萄。嫩果中糖甙含量高,味苦。多食用嫩果。
  
  苦瓜是一種特殊的瓜果類蔬菜,因其具有苦味而得名。苦瓜雖苦,但營養價值高,並別具風味,其原因,是由於果肉中含奎寧、糖甙、多肽、植物胰島素等多種物質,極受大衆的偏愛,具有一般蔬菜不可比擬的神奇功能作用,如降血糖、抗癌、抗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
  
異域相傳:苦瓜自古就稱“苦瓜”嗎?漫談我國古代的苦瓜發展史 第2張
  苦瓜起初作爲園林觀賞植物來栽培,深受人們喜愛。後來由於它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就多作爲蔬菜栽培。我國幅員遼闊,苦瓜傳入我國後,形成了豐富的品種和類型,再加上各地的方言與風土人情千差萬別,苦瓜在各地的名稱也各種各樣,在各朝代的稱呼也不盡相同。
  
  1、宋代的苦瓜
  
  關於苦瓜傳入我國的時間,史無明文,南宋以前,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南宋陳大震主編的廣東方誌《南海志》中已有關於"蒲葵"的物產記載,“蒲奠”是苦瓜的別名之一,如今廣東省的部分地區仍叫苦瓜爲“蒲葵”。可知早在宋代苦瓜就已傳入中國,這一點在文學詩詞中也能找到旁證,如宋代釋梵琮有“一番花落成空果,信手拈來是苦瓜”之詩句。南宋高僧普濟撰寫的《五燈會元》中有“啞子吃苦瓜”。從這些詩句都可以看出宋朝已有苦瓜。
  
  宋元之後,苦瓜種植普遍,連元大都所在的北京,市民也兼有種植。熊夢祥在《析津志》中將苦瓜作爲“菜之品”中瓜類來加以列舉。
  
  2、明代的苦瓜
  
  明代至今,苦瓜在我國見於植物圖譜的記載,迄今就有610年以上歷史,明代正式植物圖譜記載最早見於1406年的《救荒本草》,是明代早期一部以救荒爲宗旨的植物圖譜。當時苦瓜是饑荒時才食用,防止餓死。
  
  苦瓜的最早入藥記錄詳見於約成書14-15世紀的《滇南本草》。《滇南本草》 第2卷的《苦瓜》篇中記載:"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經。除邪熱,解勞乏, 清心明目"。
  
  明代《永樂大典》引《圖經志》曰:“一雲浮突,即苦瓜也”,廣東口語“浮”“蒲”讀音相似,“浮突”即爲“蒲葵”。嘉靖《廣東通志》載:“苦瓜味特苦,俗名蒲突。”
  
  二、苦瓜的傳播與發展
  
  1、苦瓜在宋代傳入中國
  
  苦瓜傳入中國的時間至少在北宋時期,當時被稱爲“錦荔枝”,南宋時期有了苦瓜之稱。元代時期苦瓜已有多量栽培,並由南向北傳播。熊夢樣《析津志》記述:公元13世紀,北京(當時稱大都)已由南方引人苦瓜栽培。1406 年,明代朱橚撰《救荒本草》中已見苦瓜之記載:“內有紅瓤,味甘,採黃熟者食瓤。”但只說是吃瓤,未言瓜肉可食用。
  
  苦瓜相傳是由明朝三寶太監鄭和從蘇門答臘攜帶回國,這與苦瓜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北宋時期的觀點並不矛盾,苦瓜有許多品種,陸續引進和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大。印度尼西亞是苦瓜的原產地之一,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明永樂3年6月15日(1405年7月11日),永樂5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苦瓜疑爲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從南洋羣島移植過來。
  
  費信跟隨鄭和下西洋,其中在《蘇門答臘國》記述:"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時,其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可見這裏都是將苦瓜當作瓜果來記載的。
  
  1639 年,明代徐光啓在《農政全書》則記述:“南中人甚食此物,不止於瓤;實青時採者或生食,與瓜同,用名苦瓜也”,說明當時已經開始食用瓜肉。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正式將苦瓜列入蔬菜部類。
  
  元代,苦瓜已經普遍栽培,苦瓜廣泛傳播至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也得到大衆的認知。從元曲歌詞中可以得到印證,“甜瓜苦瓜黃金鍍”。由於苦瓜多汁且清熱祛毒,適合入菜,逐漸發展成爲餐桌上常見的菜品。
  
  2、日本江戶時代苦瓜與中國傳入
  
  苦瓜不僅在中國廣泛傳播,也傳入了日本。1603年(日本慶長8年)在長崎刊行的《日葡辭書》中出現了“苦瓜”一詞。1649年(日本慶安2年)刊行的林羅山的《多識篇》(卷之三,菜部)中,收錄了“苦瓜”“豆留禮伊志”“錦荔枝”的名稱、並記爲“救荒”之用。沖繩與中國的淵源很深,從沖繩文獻記錄上看,1713年刊行的《 琉球國由來記》裏有苦瓜的記載,但傳播進日本的年代尚不明確。大部分觀點認爲14世紀末或江戶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苦瓜當時作爲藥材之用。在18世紀纔開始在沖繩縣作爲食用栽培。
  
  沖繩縣是日本國內出名的長壽地區,他們長壽的祕訣與苦瓜有關,苦瓜是沖繩人鍾愛的食物。當地人喜歡用苦瓜炒蛋或炒豬肉,因爲苦瓜的苦澀可以用肉味蓋過,苦瓜沙津、苦瓜面豉湯、苦瓜醃菜等是沖繩以苦瓜主打的特色小食。
  
  目前,日本的苦瓜栽培,以西南諸島和南九州爲多,沖繩縣產量佔整個日本的31%左右位居第一位,第二位以下的有鹿兒島縣、宮崎縣、熊本縣和長崎縣。2016 年日本苦瓜總種植面積達到937hm ²,產量達20 789t。
  
  三、 苦瓜的爲什麼受大衆的歡迎
  
  隨着苦瓜的傳播,人們對於苦瓜品名性狀的認識也逐漸豐富起來,從原本只侷限於一種瓜果類到後來的可食用蔬菜,苦瓜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至今,苦瓜作爲蔬菜界的另類,受到大衆的歡迎,原因是其不僅有食用價值,還有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1、苦瓜的食用價值
  
  苦瓜嫩果和成熟果實都可食用:成熟果實內的紅色瓜瓤味甜清香;未成熟的嫩果果肉柔嫩,口味稍苦。成熟的苦瓜相對於嫩瓜而言,苦味減輕,寒性有所降低,滋養作用更加突出,嫩瓜則因其味苦更能達到清熱消暑的功效。傳統的苦瓜做菜方法多以炒食爲主,比如清炒苦瓜、苦瓜炒蛋、苦瓜排骨湯等。
  
  2、苦瓜的藥用價值
  
  苦瓜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素有“藥物蔬菜”的美稱,傳統醫學認爲其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均可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到苦瓜屬於寒性食物,適用於熱病,解勞乏,清心明目。可見苦瓜並不是直接作用於身體,而是通過調節作用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苦瓜對多種細菌和部分酵母菌的生長都有較強的抑制力,具有明顯的抗癌作用。
  
  3、苦瓜的觀賞價值
  
  苦瓜是一種重要的觀賞植物,其果實幼嫩時果皮或潔白如玉,或翠綠欲滴,表面生有許多瘤狀物,待果實成熟時呈橘紅色,色彩豔麗,惹人喜愛。苦瓜花春夏交接時綻放,藤蔓生長茂盛,夏秋又有紅果累累,是南方常見的園林綠化樹種,可種植於公園、花圃、庭院內供人觀賞,還可作藩籬用。近年來,苦瓜逐漸發展成爲庭院美化和立體栽培的佳選,充分體現了苦瓜的觀賞價值。
  
  苦瓜易生長,藤蔓密密麻麻,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枝藤纏繞交錯,取多子多福之意。苦瓜圖紋作爲清代瓷器上的常用紋飾,生動傳神,常被引用爲祝頌家族興旺、子孫延綿不絕。
  
  四、結語
  
  總之,古人食用苦瓜由來已久,苦瓜營養成分很高,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位居瓜類之首,具有養血益氣、滋肝明目的功效,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不管是炒、醃、蒸、醬、曬,都是爲了充分發揮出苦瓜的營養價值和功效。不僅如此,苦瓜還可搗成苦瓜汁,尤其在夏日飲用,有助於清熱益氣、補腎健脾。苦瓜也從瓜果逐漸發展成爲百姓餐桌上的常見時蔬。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8826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