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木棉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木棉的文化背景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2.68W 次
木棉的文化背景
傣族文化
從古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對木棉有着巧妙而充分的利用:在漢文古籍中曾多次提到傣族織錦,取材於木棉的果絮,稱爲“桐錦”,聞名中原;用木棉的花絮或纖維作枕頭、牀褥的填充料,十分柔軟舒適;在餐桌上,用木棉花瓣烹製而成的菜餚也時有出現;此外,在傣族情歌中,少女們常把自己心愛的小夥子誇作高大的木棉樹。


漢族文化

古代文獻
元朝以前,中國古代所指木棉皆爲棉花,著名的禪宗信物“木棉袈裟”,其實就是棉布袈裟,元朝司農司編撰,初稿完成於至元十年(1273)的《農桑輯要》中有載木棉法一篇,詳述了棉花種植技術,其中所記:“近歲以來,苧麻藝於河南,木棉種於陝右,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二方之民,深荷其利。遂即已試之效,令所在種之。”
桑哥執政時,曾設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徵收木棉布十萬匹。桑哥敗後,罷廢六處木棉提舉司。但朝廷仍在各地徵收木棉,每年不下五十餘萬。成宗時,木棉布開始列入正賦,其後古籍中,木棉和棉花混用。
木棉最早以木棉樹的意義出現在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西漢時,南越王趙佗向漢帝進貢木棉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
粵人以木棉爲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墊,唐代詩人李琮有“衣裁木上棉”之句。宋鄭熊《番禺雜記》載:“木棉樹高二三丈,切類桐木,二三月花既謝,芯爲綿。彼人織之爲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
最早稱木棉爲“英雄”的是清人陳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
古代詩詞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唐】白居易
《竹枝》—【唐】皇甫鬆
《李衛公》—【唐】李商隱
《燕臺四首·夏》—【唐】李商隱
《金縷曲·賀新郎》—【宋】劉辰翁
《滿庭芳·詠木棉》—賴春泉

近現代
1959年,廣州市長朱光撰《望江南·廣州好》50首,其中有“廣州好,人道木棉雄。落葉開花飛火鳳,參天擎日舞丹龍。三月正春風”之句。
廣州早在1930年代就曾定木棉花爲市花,1982年再次選定它爲市花。因爲木棉開紅花,所以在當地也叫紅棉花,廣州市到處可看到“紅棉亭”。廣州人以鮮豔似火的大紅花,比喻英雄奮發向上的精神,因此木棉樹又被譽稱爲“英雄樹”,木棉花也就成了“英雄花”,而以木棉作行道樹的路段就叫“英雄路”。就連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的看臺,也將每個小區設計得像花瓣,合起來像一朵盛開的木棉花,市政府網站的站徽也用木棉花,而廣州著名的花園酒店、南方航空公司和華南理工大學也都是以木棉花作爲標識。
攀枝花市地處四川省的西南邊陲,在川滇交界處,市區到處生長着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市因此得名,而攀枝花就是木棉花。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88109.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