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紫蘇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紫蘇的文化背景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9.02K 次
紫蘇的文化背景
傳說
紫蘇在南方很常見,葉呈鋸棱狀,闊卵形,被長柔毛,莖有綠色或紫色。田野或路邊都有生長,亦有種植在庭院,是一種很不起眼的植物。
我們鄉下也隨處可見,土話叫做“麥草”,最大的用處是拿它與柚葉煮水給小兒洗澡,寓意洗穢辟邪,健健康康。直到我出外工作後,每次回家,母親還是會準備一大盆柚葉麥草水,讓我好好洗個澡,她方覺安心。除此之外,我不知紫蘇還有入藥和入饌作用,記住的只有它那一股特殊的清香,還有淡淡的柚葉香,是童年的味道。
紫蘇炒田螺,是這裏常用的做法。單位附近有一間茶餐廳,餐廳門口,就擺滿一盆盆的紫蘇,枝葉層層疊疊,煞是熱鬧。經常見到年輕的老闆娘,拿把小剪刀,細心的採擷紫蘇葉,鼻尖讓陽光曬出細密的汗珠。我從旁邊經過,依稀聞到廚房傳出的香氣。有一次,她停下來,對我眯着眼睛一笑,露出尖尖的小白牙:“送點給你好嗎?紫蘇局排骨,或用來拌涼菜也很好吃的,還可以煮茶治感冒呢!”我笑着多謝她的好意,平時來吃飯,也逐漸熟悉起來,知道她是一個淳樸的女子。她悄悄伸一下舌頭,做個可愛的鬼臉,繼續轉身剪葉子。不遠處,她的兒子在踩着小童車轉來轉去,把追着他餵飯的奶奶累得直喘氣,嘴裏罵着小祖宗,眼裏卻是滿足的笑意。
後來無意中得知,這家人是苦盡甘來,老闆以前開車出了意外,把一個小女孩撞成植物人,這次事故,讓他揹負了整整十年的經濟與良心的懲罰,一貧如洗。幸好他弟弟伸出援手,資助他開了這間茶餐廳,讓他絕處逢生,重新有了一個幸福的家。紫蘇,是他的父母親手所植。
聽完這個故事,我似乎又憶起童年的味道,想起母親曾說過,麥草是很好的東西,居家保安康,是家庭必備品。
原來,紫蘇也有花語,也有故事。

植物學史
紫蘇在中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近代,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及營養成分,成爲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經濟價值很高。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對紫蘇屬植物進行了大量的商業性栽種,開發出了食用油、藥品、淹漬品、化妝品等幾十種紫蘇產品。

文獻論述
1、《綱目》: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溼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
2、《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或腳氣疝氣,邪鬱在表者,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鬱結而中滿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設或上氣喘逆,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看所用不同,法當詳之。
3、《藥品化義》:紫蘇葉,爲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溼熱腳氣,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丹溪治春分後溼熱病,頭痛身熱,脊強目痛,鼻幹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風,發汗解肌,其病如掃。取其辛香,以治抑鬱之氣,停滯胸膈,八分心氣飲,開心胸鬱熱神妙。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溼滯泄瀉,少佐二、三分,從內略爲疏表解肌最爲妥當。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義,減去人蔘,或服之不應,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
4、《本草乘雅半偈》: (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於宣散,莖則偏於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
5、《長沙藥解》:蘇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衝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之證而通經達脈,發散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
6、《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 外開皮毛, 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爲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今人恆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各症。蓋此物產地不同,形狀亦別,多葉者其莖亦細,而莖幹大者,則葉又少,故分析辨治,尤爲精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泄風化邪,最爲敏捷。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看徑寸,則開泄裏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已與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
7、《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8、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9、《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治)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
10、《本草圖經》:通心經,益脾胃。
11、《履CHAN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12、《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13、《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14、《本經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72374.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