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竹子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竹子的文化背景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1.78W 次
竹子的文化背景
竹據傳,大畫家鄭板橋無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畫和詠竹詩。大詩人蘇東坡則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言。

文化意義
孔子的學生子路認爲自己是南山的竹子,削尖後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意思是資質很好。《孔子家語》曰:“山南之竹,不搏自直,斬而爲箭,射而達”。《記嶺南行》:“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王徽之居空屋中,便令種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2]。《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王勃《慈竹賦》:“如母子之鉤帶,似閨門之悌友;恐獨秀而成危,每羣居而自守。”蘇東坡稱“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3],又《墨君堂記》贊竹雲:“風雪凌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确,以致其節。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羣居不倚,獨立不懼。”。王丹桂的《秦樓月·詠竹》:“性貞潔,柔枝嫩葉堪圖寫。堪圖寫,四時常伴,草堂風月。孤高勁節天然別,虛心永永無凋謝。無凋謝,綠陰搖曳,瑞音清絕。”
在中國畫的花鳥畫裏,梅、蘭、竹、菊四君子是重要題材,各代表一些美德。北宋畫家文同畫的竹子遠近聞名。
中國成語裏多有提到竹子的: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竹、鬆和梅一起被稱爲“歲寒三友”。竹子的空心,被中國文人引伸爲“虛心”,白居易《養竹記》說:“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子的竹節,被引伸爲“氣節”;竹子的耐寒長青,被視爲“不屈”[4];竹子的高挺,被視爲“昂然”;竹子的清秀俊逸,被引伸爲“君子”。
傳說在鞭炮發明之前,人們以燃燒竹子發出的爆裂響聲來驅逐邪祟。所以有竹報平安(竹爆平安)這句成語,表示趨吉避凶。

人文價值
竹:彰顯氣節,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 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 竹有花不開,素面朝天;是曰質樸。 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 竹雖曰卓爾,卻不似鬆;是曰善羣。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竹報平安 竹:竹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指平安家信。唐·段成式《酋陽雜俎續集·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竹苞松茂 根基象竹那樣穩固,枝葉象松樹那樣繁茂。用作視長壽或宮室落成時的頌詞,也比喻家族興盛。《詩經·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鬆茂矣”。明·範世彥《磨忠記》:“祝壽享,願竹苞松茂,日月悠長。”
青梅竹馬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小孩當馬騎的竹竿。比喻男女兒童在一起玩耍,天真無邪的感情。唐·李白《長幹行》詩:“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勢如破竹 形勢如劈竹子一樣,劈開上端之後,下面就隨着刀刃分開了。形容節節勝利,毫無阻擋。也形容不可阻擋的氣勢。《晉書·杜預傳》:“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九回:關勝等衆,乘勢長驅,勢如破竹,又克大谷縣。
竹林七賢 魏晉年間七個文人名士的總稱。《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稱七賢。
松竹梅——歲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開花,謂歲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歲三友圖賦》。
竹山詞 詞集名。宋未蔣捷(號竹山)作。
竹坡詞 詞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隱,號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檜,時論簿之。
竹素 竹簡和白絹,指書、史。張協《雜詩》之九:“遊思~~園,寄詞翰墨林。”《抱朴子 論仙》:“況列仙之人,盈乎~~矣。”
竹枝詞 樂府《近代曲》名。又稱爲《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有時詞曲合稱《竹枝》。原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改作新詞,歌詠三峽風光和男女戀情。此後各代詩人寫《竹枝詞》的很多,也多詠當地風俗和男女愛情。
竹塢聽琴 全名《秦攸然竹塢聽琴》。雜劇劇本。元石子章作。寫道姑鄭綵鸞在竹塢彈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兩人互相愛慕而結合的故事。

文化象徵
提及文化,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藝術、科學等等,但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氣候、動植物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資源中,非竹莫屬。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得好,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國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嚴寒酷暑總清新,雨打風摧不曲身。一夜自抽千尺竿,凌雲傲骨更虛心。(左河水)”而畫竹則成爲中國花鳥畫的一個重要畫種,我國清代的鄭板橋以畫竹天下聞名。
中國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古往今來,“人生貴有胸中竹”已成了衆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爲自己品德的鑑戒,如當代詩人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
中國是竹的故鄉。全世界約有100至1000多種竹子,而中國有37屬約500種,以四川地區爲主。不僅竹類竹質資源豐富,而且養竹用竹歷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彈歌》唱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用竹子製作箭頭、弓弩等武器,用於娛樂、捕獵或戰爭了。竹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下不解之緣,在中華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處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感嘆地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彰顯氣節,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
竹、梅花和鬆是“歲寒三友”,鬆象徵常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象徵冰清玉潔。
竹之十德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曰奮進; 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曰虛懷;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質樸;竹一生一花,死亦無悔,曰奉獻; 竹玉竹臨風,頂天立地,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鬆,曰善羣; 竹質地猶石,方可成器,曰性堅;竹化作符節,蘇武秉持,曰操守;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曰擔當。
當我們散步在公園小徑,或是路過江岸渡口,或是遊覽在名山大川幽深之處,我們也許正怡然陶醉於秀麗景色,也許正不堪跋涉而身感疲憊。突然間,有幾株勁節挺拔的植物映入眼簾:它們站得筆直端莊,卻好似有些害羞地將頭垂下,正向我們頷首作揖;當微風輕輕地吹過,那自然上下搖晃的神態,又好似向我們鞠躬致敬。[6]
我們突然感受到:大自然也是如此地眷顧,我們頭頂一片藍天,在大地上共同繁榮,而他們卻懂得放下傲慢,和諧相處,對路過的陌生人,也是這麼謙卑有禮……

有關詩句
詠竹 (齊 謝眺)
窗前一叢竹,清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青扈飛不礙,黃口獨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相離。
竹 (劉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誰人制長笛,當爲吐龍吟。
賦得階前嫩竹 (陳   張正見)
翠雲梢雲自結叢,輕花嫩筍欲凌空。砌曲橫枝屢解籜,階來疏葉強來風。欲知抱節成龍處,當於山路葛陂中。
詠竹 (唐 李嶠)
高簳楚江濆,嬋娟含曙氣。白花搖風影,青節動龍文。葉掃東南日,枝捎西北雲。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
郡齋左偏栽竹百餘詩 (唐   令狐楚)
齋居栽竹北窗邊,素壁新開映碧鮮。青藹近當行藥處,綠陰深到臥帷前。風驚曉葉如聞雨,月過春枝似帶煙。老子憶山心暫緩,退公閒坐對嬋娟。
秋日白沙館對竹 (唐   許渾)
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聲風滿堂。捲簾秋更早,高枕夜偏長。忽憶秦溪路,萬竿今正涼。
初食筍呈座中 (唐   李商隱)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金。
詠竹 (唐 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村復間鬆。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疏淨見前峯。侵階蘚拆春芽迸,繞徑莎微夏蔭濃。誣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春日山中竹 (唐 裴說)
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
詠竹 (唐 張必)
樹色連雲萬葉開,王孫不厭滿庭載。凌霜盡節無人見,終日虛心待鳳來。誰許風流添興詠,自憐瀟灑出塵埃。朱門處處多閒地,正好移雲撫翠苔。
霜筠亭 (宋 蘇軾)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賦園中所有 (宋 蘇轍)
寒地竹不生,雖生常若病。斸根種幽砌,開葉何已猛。嬋娟冰雪姿,散亂風日影。繁華見孤深,一個敵千頃。令人憶江上,森聳緣崖勁。無風籜自飄,策策鳴荒徑。
新竹 (宋 楊萬里)
東風弄巧補殘山,一夜吹添玉數竿。半脫錦衣猶半著,籜龍未信怯春寒。
詠東湖新竹 (宋 陸游)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淪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官閒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野竹 (元 吳鎮)
野竹野竹絕可愛,枝葉扶疏有真態。生平素守遠荊榛,走壁懸崖穿石埭。虛心抱節山之河,清風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將如何,渭川淇澳風煙多。
新筍歌 (明 嶽岱)
滿林黃鳥不勝啼,林下新筍與人齊。春風閉門走山兔,白晝露滴驚竹雞。雨中三日春已過,又近石牀添幾個。競將頭角向青雲,不管階前綠苔破。
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 (清 鄭燮)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7088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