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多彩的中國植被分佈格局
手機版

多彩的中國植被分佈格局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3.05W 次

覆蓋一個地區的植物羣落的總稱叫做植被。它與我們平時說的植物區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多彩的中國植被分佈格局
植物區系是指某一地區植物種類(科、屬、種)的總體。如北京東靈山所包含全部植物的科、屬、種,就是北京東靈山的植物區系。一個地區的植物區系是組成各種植被類型的基礎。地球上植被分佈主要決定於氣候和土壤,可以說它是氣候和土壤的綜合反映。所以地球上的氣候帶、土壤帶和植被帶是相互平行、彼此對應的。那麼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分佈有什麼規律呢?如果你乘火車從廣東湛江北上至黑龍江省的最北端的漠河,你就會發現,車窗外的植被景觀會隨着車輪飛速轉動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從熱帶季雨林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夏綠闊葉林、溫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和針葉落葉林。這種從南到北,即沿着緯度方向有規律地更替的植被分佈,稱爲植被分佈的緯向地帶性。因爲隨着緯度的增加,溫度會降低,平均緯度每增加1度,溫度會下降0.5℃~0.6℃。由於溫度隨緯度增加而逐漸下降就使南方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種類因無法適應低溫而不能分佈到緯度較高的區域,這樣就在從南到北的方向,由於溫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暖溫帶氣候、溫帶氣候和寒溫帶氣候。在不同的氣候帶下就發育着不同的植被類型。

如果你再從上海乘火車到達新疆的烏魯木齊,你就會發現,火車車窗外的植被景觀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給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你穿越了東部的森林區、中西部的草原區和西部的荒漠區。也就是說,從東部至西部你經歷了中國的溼潤區、半溼潤區和乾旱區三個氣候類型。我們知道,我國東南部和東部瀕臨太平洋,而西北部則處於歐亞大陸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東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離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約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圍;北有阿爾泰山、西有準噶爾界山、南有崑崙山、東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氣環流中的水汽又很難到達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東西地區水分巨大的不同。導致水分從我國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深入的過程中,降水越來越少,夏季溫度越來越高,大陸性氣候越來越強,從而使植被髮生了變化。這種以水分條件爲主導因素,引起植被分佈由沿海向內陸發生更替,這種分佈格式稱爲植被的經向地帶性。它和緯向地帶性一起統稱爲植被的水平地帶性。這就像在電影院裏看電影一樣,每個座位都是由兩個數(n排n號)決定的。地球表面任一區域的植被類型也主要取決於該地區的緯度和經度的不同而帶來的溫度和溼度的變化。地帶性植被是指能夠最充分地反映一個地區氣候特點的植被。一個地區除了有地帶性植被外,還具有非地帶性植被(也稱隱域植被)。非地帶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帶中,而是出現在兩個以上的植被帶中。如鹽生植被既出現在草原帶和荒漠帶,也出現在其他帶的沿海地區,沼澤植被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植被帶中;水生植被普遍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這些植被統稱爲隱域植被。它們對氣候帶沒有專一性,因而是非地帶性植被。它們的分佈常受制於某一生態因素,如水分、基質等的作用,它們呈斑點狀或條帶狀嵌入在地帶性植被類型之中。

植被分佈的水平地帶性在我國表現得十分明顯。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陸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陸來的極地氣團或北冰洋氣團,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運行。侵入我國的寒流大致有三條主要路線;第一條是由西伯利亞西北部出發,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進入我國內地,貫穿中國大陸;第二條是由西伯利亞東部向南經過我國東北、內蒙到達華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擋後分爲兩支,其中一支由山東半島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陸南進時又受大別山和桐柏山的阻礙,再次分爲二股氣流危害我國南方地區;第三條是由西伯利亞東部海岸出發,經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進入我國東部和南海一帶。由於寒流的作用,使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尤其是北亞熱帶森林中,落葉的成分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使我國東南部地區和西南部地區可以獲得大量的除水。地形的複雜,峯巒逶迤的高山,使東西去向的山嶺對寒潮向南流動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擋作用,成爲溫度帶的分界線;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東南季風深入內陸起着明顯的屏障作用,與劃分東南溼潤氣候區和西北乾燥氣候區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關係;西藏高原南部的東西走向山脈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對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入境起着嚴重的阻礙作用;此外,來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國臺灣東岸順着環球羣島轉向日本本州東岸遠離東去,因此這支暖洋流對我國大陸,尤其是對北方氣候未能發生直接增溫加溼的作用,所以我國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在上述自然地理條件下,我國從東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風和溼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溼潤、半溼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的變化植被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即東部的溼潤森林區、中部的半乾旱草原區,西部內陸極端乾旱的乾旱荒漠區。這充分反映了我國植被經度地帶性規律。而中國植被水平分佈的緯向地帶性變化比較複雜,通常可以分爲東西兩個部分。在東部溼潤森林區,即從黑龍江省的最北端一直到海南島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分佈着針葉落葉林(如各種落葉松)、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北亞熱帶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這八種類型的森林植被。但是在西部,由於位於亞洲內陸腹地,受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即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氣旋的控制,又有從北到南一系列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緯度的影響,從而導致從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佈的緯向地帶性變化爲:溫帶半荒漠、荒漠帶→暖溫帶荒漠帶→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其中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和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都分佈在青藏高原。

在這裏大家需要認清的是,在影響植被分佈的因素中,並不是單純地取決於水分和熱量,而是取決於這兩個因素的綜合條件。在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之間並不存在着從屬關係,它們處於相互聯繫的統一體中。某一地區水平地帶性植被的存在,決定於當地熱量和水分的綜合作用,而不是決定於當地緯度所聯繫的熱量狀況或經度所聯繫的水分狀況。

植被水平分佈的地帶性規律在歐洲表現得也很明顯。如東歐平原的經向地帶性就十分清晰。東歐平原由於地形均一和母巖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所以氣候從西北向東南平穩地發生改變。夏季溫度和可能蒸發量向東南逐漸增高,降雨減少,乾旱性變得越來越明顯。森林帶和森林草原帶之間界線相當於溼潤區和乾旱區之間界線。這意味着此線以北,年降水量超過可能蒸發量,此線以南,可能蒸發量高於年降水量。因此,東歐平原的植被從西北至東南,依次爲:凍原→森林凍原→泰加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北美洲植被的經向變化表現得也十分明顯。這是因爲北美大陸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東西兩岸降水多,溼度大,溫度高,發育着各類森林植被,又由於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脈(The Rock)阻擋了太平洋溼氣向東運行,使中西部形成乾旱氣候。因此,從東向西,北美洲的植被依次更替爲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地球上植被分佈的地帶性,不只表現在因緯度和經度的不同而呈現的水平地帶性,而且還表現在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呈現出的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隨着海拔升高,溫度逐漸下降,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l℃。而溼度、風力、光照強度、水分、土壤條件等也隨海拔的升高而發生變化。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了植被隨海拔升高依次成帶狀分佈。這種植被帶大致與山體的等高線平行,並且具有一定垂直厚度的分佈規律,稱爲植被分佈的垂直地帶性。而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組合排列和更迭順序形成一定的體系,這個體系被稱爲植被垂直帶譜或植被垂直帶結構。一般在同一氣候帶內,根據距離海洋的遠近不同,植被垂直帶可以分爲海洋型垂直帶結構和大陸型垂直帶結構。通常,大陸型垂直帶結構中每一個帶所處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一植被帶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帶的厚度變小。若在不同的氣候帶,植被的垂直帶結構差異就更大了。總的來說,從低緯度的山地到高緯度的山地,構成植被垂直帶譜的帶的數量逐漸減少,同一個垂直帶的海拔高度逐漸降低。比如,北京最高峯東靈山西坡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爲海拔900米以下爲山地灌叢帶,900~1800米爲落葉闊葉林帶,1800~2200米爲亞高山草甸帶,2200~2300米爲亞高山灌叢草甸帶。共四個植被帶。長白山的植被垂直帶結構爲海拔500米以下爲落葉闊葉林帶,500~1000米爲針闊葉混交林帶,1000~1800米爲針葉林帶,1800~2300米爲矮曲林帶,2300米以上爲高山凍原帶。共五個植被帶。其他山地的植被垂直帶譜,請看中國溼潤地區各緯度地帶和中國乾旱區各地帶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

由此可見,在大尺度的宏觀範圍內,植被的分佈規律遵循着緯向地帶性、經向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的規律。有人稱之爲三向地帶性。中國正是由於地域廣闊、山體衆多,因此才形成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我國是世界上植被類型最豐富的國家。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6392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