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植物的習俗文化
手機版

植物的習俗文化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4.64K 次

植物的習俗文化之鬆、柏、桂、椿、槐。

植物的習俗文化

鬆是古今被詠贊的植物。《花鏡》雲:“鬆爲百木之長,……多節永年,皮粗如龍麟,葉細如馬鬃,遇霜雪而不凋,歷千年而不殞”,宋代王安石在《字說》說:“鬆爲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有人拆字“鬆”爲十八公,元代馮子振寫有《十八公賦》,明代洪璐著有《木公傳》,現代革命家和軍事家陶鑄也寫有“松樹的風格”等等。史載秦始皇巡遊泰山,風雨驟至,在大松下避雨,後來封此樹爲“五大夫”,後人稱此樹爲“五大夫松”。《幼學故事瓊林》雲:“竹稱君子,鬆號大夫”,語亦由此來。鬆耐寒耐旱,陰處枯石縫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鬆能長壽不老,民俗祝壽詞常有“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在書畫中常有“歲寒三友”(鬆、竹、梅),以示吉祥。在書畫、器具、裝飾中常有“松柏同春”、“鬆菊延年”、“仙壺集慶”(松枝、水仙、梅花、靈芝等集束瓶中)。鬆是廣泛被視爲吉祥的樹種。

植物的習俗文化 第2張

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西方正色也。“不同流合污,堅貞有節,地位高潔。”王安石在《字說》中雲:“柏猶伯也,故字從白”。鬆爲“公”,柏爲“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爵中,伯列第三位,柏也比作“位列三公”。《風俗通》載:魍魅喜食死人肝腦,懼於虎、柏。故陰宅陵墓多植柏立石虎。民間習俗也喜用柏木“避邪”。《本草綱目》說“元旦以之浸酒避邪”(“柏性事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是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包飲,元旦以之浸酒避邪,皆取於些。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體輕,亦其之正驗矣。(毛女,《抱朴子》載,成帝時,獵人在終南山見一裸女,全身毛,跳澗如飛,後合圍捕獲。問之,是秦之宮女,避亂逃入山中,飢無食,一老翁教食柏樹葉實,遂不飢不寒,體輕如飛。至漢成帝時應已三百歲矣!)”《列仙傳》也說“赤鬚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服柏子人長年。”《漢宮儀》雲:“正旦飲柏葉酒上壽”。在民俗觀念中,柏的諧音“百”是極數,極言其多其全,諸事以百蓋其全部:百事、百鳥、百川等。故吉祥圖案常見有:柏與“如意”圖物合爲“百事如意”,柏與桔子合成“百事大吉”(桔、吉音近)。《西湖遊覽志》有云:“杭州習俗,元旦籤柏枝、柿餅以大桔承之,謂百事大吉。取柏、柿、大桔與百事大吉同音故也。”

植物的習俗文化 第3張

桂多生於中國南方,其丹桂、金桂、銀桂、月桂、緬桂、柳葉桂等多種。其中,丹桂、金桂、銀桂以花色紅、黃、白而得名。桂鄉在八月(農曆)開花。故又將八月稱爲“桂月”。桂花香氣襲人,可作茶飲,可用藥餌。習俗將桂視爲祥瑞植物。歷來將科舉高中稱爲“月中折桂”、“折月桂”。舊稱子孫仕途昌達,尊榮顯貴爲“蘭桂齊芳”。五代時燕山的竇禹鈞生五個兒子,相繼成材。大臣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也錄史實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桂音諧“貴”,有榮華富貴之意。有的習俗,新婦戴桂花,香且“貴”。桂與蓮籽合圖,爲“連生貴子”;桂與壽桃合圖爲“貴壽無極”等等。桂有吉祥寓意,源自諧音。

但植物學生理習性,桂喜素厭膩,適於成長在無油膩的書院、寺廟中、家宅庭中不茂。

椿

植物的習俗文化 第4張

被視長壽之木,屬吉祥。《莊子·逍遙遊》雲:“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可見椿之壽考。《本草綱目》曰:“椿樗易長而多壽考”。人們常以“椿年”、“椿令”祝長壽。唐代錢起的《柏崖老人》詩云:“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漸長”。宋代柳永的《御街行》詞雲:“椿令無盡,蘿圖有慶,常作乾坤主。”自古壽聯有:“筵前傾菊釀;堂上祝椿令”。“椿樹千尋碧;蟠桃幾度紅。”“大椿常不老,叢桂最宜秋”等。因椿樹長壽,習慣常喻父親。唐時牟融《送徐浩》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上文(桂,馮道贈竇禹鈞的詩)中的“靈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也是指椿喻父。椿喻父,萱指母,明代朱權《金釵記》有云:“不幸椿庭有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此外,有的地區(如山東魯西南)除夕夜有兒童摸椿樹和繞椿樹轉以求長高又長壽的民俗。

植物的習俗文化 第5張

民間俗諺有:“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視爲吉祥樹種。被認爲是“靈星之精”,有公斷訴訟之能。《春秋元命苞》雲:“樹槐聽訟其下”。戲曲《天仙配》也有槐蔭樹下判定婚事,後又送子槐下的情節。《花鏡》雲:“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蔭,一取三槐吉兆,期許子孫三公之意”。另外,槐亦可藥用。《本草綱目》雲:“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採槐子種畦中,採苗食之亦良”。《抱朴子》雲:“此物至補腦,早服之令人發不白而長生”。《名醫別錄》雲:“服之令腦滿發不白而長生”。槐樹益人,綠化常用,亦爲風水佈置所不可少。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6016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