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養花技巧 > 不等邊三角形與盆景動勢
手機版

不等邊三角形與盆景動勢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2.86W 次

佈局中必須有強烈的動勢,動勢又必須力求其均衡,這是盆景形式的重要法則之一。

不等邊三角形與盆景動勢

在當今盆景造型上,動勢尤爲突出。

明代畫家趙左在他的《文度論畫》中說:“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爲主,山得勢,雖縈纖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樹木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石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而不爲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自不繁亂。”清代笪重光在《畫籤》中也說:“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達;若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可見“動勢”在佈局中的重要作用,所謂“勢”,往來順逆而已,是指物體形態結構所呈現的運動趨勢,即形象的運動感,那麼“勢”從何而得呢?一方面是通過盆景藝術家對大自然山川樹木風姿神韻、動律的領會,以及精心選材和加工;而另一方面則要靠恰當的造型手段。創作時將形體結構表現出合理的力向延伸,形成動勢。

盆景動勢與不等邊三角形是否有關聯,或許有人不以爲然。其實我們知道正置的三角形在所有幾何形中是最穩定的;倒置的三角形卻又是最不穩定的;傾斜的三角形的感覺在兩者之間,有一種動盪之勢;而傾斜的不等邊三角形更加強了這種動勢感。力向尖端集中,這是人們的生活經驗。那麼三角形兩條長邊所成夾角最小,同樣就產生一種向前的力的延伸之感。不等邊三角形這些特性和優勢與我們追求的動勢感正好吻合,它以突出尖端的方式造成一種強烈的氣勢趨向,在形式上造成一種不均衡的“險峻”,從而形成一種動勢。

我們在盆景藝術家的作品佈局上,從構成作品的主要外輪廓中得到的正是傾斜的不等邊三角形。例如:黃山迎客鬆,我國天然的盆景、大自然的傑作,其外輪廓線就呈傾斜不等邊三角形,加上枝條分佈強烈對比,其動勢生動,故取名“迎客”之鬆;若是下面象手臂的枝條伸不出去,不呈傾斜的不等邊三角形的話,那也就不會有迎客的動勢,又如,賀淦蓀教授的作品有飛揚的動勢。我們從這些作品的佈局上,分析發現構成作品外輪廓的是不同傾斜程度的不等邊三角形,由此可見它在表現盆景動勢方面有不可忽視的優勢。《驕楊頌》是一件非常有自然神韻的作品。它與《顧盼有情》構圖採取的都是倒立的不等邊三角形(傾斜角度大),很有特點,它不同於《閱盡人間春色》那樣,有明顯於“表面”的“往來順逆”感,讓觀賞者一眼便可感覺到《驕楊頌》給人的是一種潛在的動勢。因此,我認爲高明的作品在佈局上,對錶現力的延伸趨向或者形體的運動感,往往是暗示給觀賞者的,力的結點也往往在作品之外。再如盆景大師陸學明的《福建茶》、潘仲連先生的《聽》,在造型上同樣也遵循了不等邊三角形構圖的規律。以上這些足以證明,有動盪之勢的不等邊三角形,正是藝術家爲取得盆景動勢而選擇的造型手段。#p#分頁標題#e#

在今天,審美需要有生動、活潑、自然風格的盆景。因此,盆景藝術家就採用不規則的均衡形式,通過和諧的佈置而達到感覺上的對稱、穩定;使觀賞者感到舒適、愉快。把原先的“絕對均衡”變得“不均衡”,看上去顯得更自然、更生動活潑,從而獲得動勢感。盆景創作中求得動勢感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造成對稱物雙方體量的強烈對比;用樹姿求得動律;配以水面或從山石走向、紋理上求得;或配以動物人物的行動等。但總的來說在整體佈局上,仍離不開不等邊三角形的幫助。例如:賀淦蓀的《風在吼》、《黃河在咆哮》等作品,雖然“風吹式”的樹姿、管石紋理的走向,對作品的動勢表現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在整體佈局上仍構成不等邊三角形。我們試想一下,若將樹冠的造型或是整體佈局上的造型,任把一方構成一個等腰或是等邊三角形的話,那麼作品的動勢就會遜色得多。又如《秋思》這是一件多樣統一的典範之作,用“風”求得藝術上的和諧統一。

我們常說,藝術家爲表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要“不擇手段”,實際上所謂“不擇手段”恰恰是選擇手段中最有力的表現手段。盆景創作中採用不等邊三角形造型規律,來加強作品的動勢,正是盆景工作者最佳的選擇。樁景造型的基本原則

大自然中的樹木,千姿百態;尤其是自然風景區及古代廟宇的古樹名木,更是奇姿異態,各臻其妙。樹樁盆景就是這些古樹名木在方寸盆中的縮影。盆景運用藝術手法,不僅把樹木的神態濃縮於盆中,使其既有優美的造型,又有深刻的意境,同時,將其勃勃生機也移植於盆中,所以說它是有生命的藝術品。人們把它譽爲“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雕塑”是再恰當不過了。由此可得出三條樁景造型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自然、古老和矮小。自然#p#分頁標題#e#

樁景造型要師法自然,來不得半點矯揉做作,在佈局剪裁和製作方面達到自然而然。

違背自然、歪曲自然、畫蛇添足的造型方法是勞而無功的。正如清代學者葉燮說的:“美術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天”就是自然,一切美都以自然爲本。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yhjq/6198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