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種植栽培 > 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是如何種植的?
手機版

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是如何種植的?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1.84W 次
  茯苓,這名兒聽着有些生疏的樣子,其實諸君有所不知,這是它的學名,如果要說它的別名,可能你也知道的。它別名很多,有叫雲芝、玉靈靈的,有叫茯龜、松柏芋的,還有叫松木薯等名兒的。你別小看它不起眼似的,它可是世界著名藥用真菌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藥用真菌之一,特別是在東南亞,茯苓可是廣受歡迎的產品。我國中藥經典配方中的“四君子”、“八珍”、“十全”等均有茯苓身影可謂是無茯苓不成藥。茯苓聚糖轉變多糖時,對動物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茯苓是著名補品,東南亞一帶國家,常將茯苓加入主食中,我國在食用上則是製成茯苓糕、餅、包子、飲料等食品,市場廣闊,發展前景十分可觀。那麼,作爲一個三農人,你知道茯苓有哪些種植技術,該如何種植嗎?
  
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是如何種植的?
  茯苓的生理特性是什麼?
  
  茯苓是一種腐生菌種,菌絲從枯死的鬆根、松木上獲得營養。茯苓與食用菌不同,它是由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三部分組成。茯苓的確與衆不同,特別是它採收後的加工處理,是獨具一格的。茯苓採收後去泥,需要堆置“發汗”,攤開晾乾後再次堆置“發汗”,需反覆數次,直至出現皺紋,內部完全乾燥後才能存放。這樣處理過的茯苓,叫“茯苓個”。茯苓個呈橢圓形、扁圓形、類球形或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一。外呈淡棕色,內呈白色或淡紅色,用牙咬之,粘牙。
  
  茯苓對生長環境有什麼要求?
  
  茯苓的生長髮育,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哪些呢?主要從六個方面去考慮,分別是養分、溫度、溼度、氧分、光線、酸鹼度等,詳細分析如下:
  
  1、養分
  
  野生茯苓生長在樹根或樹樁旁的地下,以鬆屬樹木的根爲營養物質來生長。人工栽培茯菱,則要利用鬆屬樹木的樹幹、樹樁來栽培。但茯苓也能在木屑、棉籽殼以及農作物秸稈上生長,因此可利用這些原料進行生產菌種。
  
  2、溫度
  
  茯苓屬高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爲10℃-35℃,最適溫度爲25℃-30℃,在20℃以下生長速度緩慢,35℃以上易衰老,40℃以上則易死亡。茯苓菌核生長髮育的適宜溫度20℃-25℃,並需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能保證菌核長大成熟。
  
  3、溼度
  
  茯苓菌絲生長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爲60%-65%,木材的含水量以20%左右爲宜,覆蓋土壤的含水量以50%-60%爲適。
  
  4、氧分
  
  茯苓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和菌核生長都處於土中,但也需要少量的氧氣。因此,栽培獲苓時,覆土要求通氣性強,以砂壤土爲好。
  
  5、光線
  
  茯苓菌絲和菌核生長髮育都在土中進行,不需要光線,但野外茯苓場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土壤,以調節溫度、溼度,而子實體形成則需要散射光線刺激,當菌核露出地面見光後,就會長出子實體。
  
  6、酸鹼度
  
  茯苓是一種喜酸性的菌類,只有在酸性土壤和基質中才能正常生長。在PH值3.0-7.0範圍內都能生長,但以PH值4.0-6.0爲佳。
  
  茯苓種植技術有哪些,該如何種植呢?
  
  茯苓種植,在我國已經有1500多年的人工培育歷史了。最早始於南北朝,但所產菌核很小,質量也差。到了宋朝,栽培技術明顯改進,始用“肉引”種苓,使產量和品質均有大幅度提高。“肉引”種苓技術一直沿用至今,現在一些老茯苓產區仍然在使用。栽培技術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料筒育苓栽培技術、樹蔸育苓栽培技術。它們技術特點各有不同,下面我就來詳細講解一下。
  
  1、料筒育苓栽培技術
  
  這技術是以樹木爲原料,截成木筒培育,也稱爲段木栽培,具體技術如下:
  
  ⑴ 苓場選擇:苓場最好選擇向南的山坡地,坡度以15⁰-35⁰角度最佳。土壤以砂壤土爲最好,黏土和砂礫土不宜利用。茯苓裁培切忌連作,凡栽種過茯苓的場地,在3年內不能再種茯苓。苓場選好後,先行墾地,清理雜草、樹根和石塊等,場地周圍要開好排水溝,防止沖刷和積水;在場四周要撒石灰粉,防治白蟻的危害;接種前10天要翻地1次,打碎泥土。
  
  ⑵ 料筒要求:各種松樹如馬尾松、赤松、紅松、黑松等均可用於培育茯苓。其他雜木也可,但不如松木高產。樹木直徑以9釐米以上爲宜。一般在11-12月份備料,第二年3-4月份進行接種。樹砍後待稍幹,再鋸成60釐米左右的段木,截斷後削去封皮。削皮方法:先在段木的一邊縱向削去一道寬約3釐米的樹皮,深度以見到木質部爲宜,然後每隔3釐米(保留3釐米的樹皮)再削去一道樹皮,寬度和深度與第一道相同,即留皮部分與削去部分相等。
  
  削皮的目的是加快樹幹內脂溢出和乾燥,也有利於菌絲在削皮處定植。截斷削皮後的段木放在通風、向陽、乾燥處,橫直交叉以“井”字形疊堆,讓其乾燥。堆高1.5米左右,上面覆蓋樹皮、茅草等以防雨淋。一般堆制100天左右,直至料筒周身有很多細小皺紋,手擊發出“叩、叩”的清脆響聲,此時含水量約25%左右比較適宜。
  
  ⑶ 菌種引用:茯苓的菌種俗稱爲“苓引”。根據菌種來源可分爲肉引(菌核切片爲種)、木引(指長滿菌絲的段木爲種)及純菌引(指分離的純菌種)三種。
  
  ①肉引:最好用一代或二代的種苓,中等個頭、肥壯、成熟、挖後不超過15天,新鮮皮薄呈淡紅色,肉白色,漿汁多,不腐爛變質。
  
  ②木引:凡長滿濃密的茯苓菌絲,呈金黃色、尚未結苓的段木,均可以鋸成小塊,作爲木引。
  
  ③純菌引:按常規方法制種,凡菌絲長滿瓶、菌絲潔白濃密健壯、無雜菌污染即爲良種。凡長有雜菌或菌絲已變黃或褐色的菌種,都不能用來接種。菌齡一般爲20天左右較好。
  
  ⑷ 挖窖接種:選擇連續晴朗天氣,採取邊挖窖、邊下料接種的方法。在準備好的苓場上,順坡挖成長約1米、深和寬約50釐米的窖。每窖的距離20釐米左右,橫向及縱向相隔數窖(視坡度而定)並開挖40釐米左右寬的排水溝。然後將足乾的料筒搬進窖內,一窖放3筒或5筒,視料筒的大小而定。每窖用量25千克左右,下料完後即可接種。根據菌引、肉引、木引等不同類型的苓引,採用相應的接種方法。
  
  ⑸ 覆士平窖:接種後及時覆土,保溫、保溼使菌絲在黑暗條件下正常生長髮育,有利於菌核的形成。覆土厚度可控制在4-6釐米,不緊不鬆。上面可覆蓋薄膜3-5天,防止下雨時滲入引起爛苓。
  
  ⑹ 結苓管理:茯苓忌溼,雨天要及時清溝排水,嚴防雨水浸窖。苓場及窖面的雜草要隨時清除,以防止傳播病蟲害。接種後10天左右,扒開接種處砂土檢查,若無菌絲生長,應取出舊種,另削新囗補種。接種20天后,挖開料筒的側面檢查菌絲延伸情況,通常應延伸15-30釐米。2個月後菌絲延伸到料筒的下端時,應挖開下端檢查,若下端菌絲有砂狀現象,說明生長良好;若菌絲停留在中段,而菌絲不連貫,俗稱“跳花”,則說明生長不理想。茯苓通常接種2-3個月後,窖內開始形成成菌核,俗稱“結苓”。此時土壤表面開裂成龜裂紋,應及時用土壤將裂紋覆蓋,以防茯苓冒出土面。
  
  茯苓料筒栽培過程,會出現綠色木黴、青黴、毛黴等雜菌侵染。防治方法:在接種前翻曬苓場,利用陽光紫外殺菌;料筒不能埋地過深;引用菌種要嚴格質量。如果發現軟腐症狀,應及時剔除並燒燬或深埋;發現白螞蟻時採取挖巢,按照蟻路施藥;此外還要注意預防野豬拱窖和人、畜踐踏。
  
  2、樹蔸育苓栽培技術
  
  這技術是利用樹木砍伐後的樹樁培育茯苓。此法不耗木材,操作簡便,而且產量高,其操作工序如下:
  
  ⑴ 選篼:選擇背陰向陽,土壤酸性砂質,坡度不超過30°,伐後1-2年無病蟲爲害的松樹樁。
  
  ⑵ 挖蔸:每年“立冬”前,除淨樹蔸周圍2米以內的雜草、石塊和表土,使粗側根裸露1.0-1.5米長,將其上的細根砍斷挖出,置樹蔸上曬乾。樹蔸及粗側根也需進行削皮留筋處理,削皮後也應該曬一段時間。挖土時結合施藥防蟻滅蟲。
  
  ⑶ 接菌:茯苓接種時間以5-7月份爲宜。高樁樹蔸應在樹樁下部、近根處斜砍一個深5釐米、長10釐米左右的三角形缺口,把茯苓菌種填入,用松樹皮包好紮緊。矮樁樹蔸應在粗根基部側面削去樹皮,下填曬乾的小松根,上面播入菌種,使其緊貼粗根去皮處,再用松木片覆蓋並捆緊。接種量視樹蔸大小而定,直徑30釐米以下的每株0.5-1.0瓶,30-35釐米的1.0-1.5瓶,35-40釐米的2.0-2.5瓶。接種後覆土,矮樁樹蔸覆土5-7釐米,窖頂呈饅頭狀;高樁樹蔸覆土至接種處以上5-7釐米,上部樹樁露出土外,四周開好排水溝,管理方法同料筒育苓栽培法。
  
  ⑷ 茯苓採收:各地氣候冷暖和栽培情況不同,茯苓一般接種後6-11個月即可採收。適宜採收的標準是:表土不再出現龜裂,菌核皮色變深,呈淡棕色,不再出現新的白色裂紋。菌核結在料筒的一端。採收時先將窖面覆蓋物挖開,掀起料筒,輕輕取出菌核。若料筒腐朽,將成熟的菌核取出,料筒及小菌核仍埋於窖內,等待採收第二潮。茯芩採收時要在周圍細心查找,勿遺漏,勿將菌核挖破。管理得當一般10公斤料筒,可收1公斤茯苓。
  
  以上是關於茯苓種植技術的分享,不能不說,還是蠻複雜的。想投資種植茯苓的朋友,最好去茯苓產區好好學習一番,別不懂裝懂,否則不能獲得很好的收穫不說,還可能因爲技術與管理不達標,而弄得個血本無歸。懂者易,不懂難,勿心血來潮而盲目投資。要種,就得學會技術,學會管理,打有備之仗,才能產量、效益雙豐收。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huahuixinqing/88144.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