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茶樹的分類及養殖方法
手機版

茶樹的分類及養殖方法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1.5W 次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製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遠望茶樹林屬山茶科山茶屬,爲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爲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

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製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有許多茶樹的變種用於生產茶葉,主要有印度阿薩姆,中國,柬埔寨幾種。

茶樹的分類及養殖方法

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並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片大小和發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分爲三個分類等級,作爲茶樹品種分類系統。各級分類標準如下:   

第一級分類系統稱爲"型"。分類性狀爲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分爲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1)喬木型:此類是較原始的茶樹類型。分佈於和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域,即我國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植株高大,從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顯的主幹,呈總狀分枝,分枝部位高,枝葉稀疏。葉片大,葉片長度的變異範圍爲10-26釐米,多數品種葉長在14釐米以上。葉片柵欄組織概爲一層。

(2)小喬木型:此類屬進化類型。抗逆性較喬木類強,分佈於亞熱帶或熱帶茶區。植株較高大,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幹明顯,植株上部主幹則不明顯。分枝較稀,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以10-14釐米之間,葉片柵欄組織多爲兩層。

(3)灌木型:此類亦屬進化類型。包括的品種最多,主要分佈於亞熱帶茶區,我國大多數茶區均有分佈。植株低矮,無明顯主幹,從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葉片較小,葉片長度變異範圍大。爲2.2-14釐米之間,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 在10百米以下。葉片柵欄組織2-3層。 編輯:柚子

樹葉分類  

第二級分類系統稱爲"類"。分類性狀爲葉片大小,主要以成熟葉片長度,併兼顧其寬度而定。分爲特大大葉類、大葉類、中葉類和小葉類。

(1)特大葉類:葉長在14釐米以上,葉寬5釐米以上。

(2)大葉類:葉長10-14釐米,葉寬4-5釐米。

(3)中葉類:葉長7-10釐米,葉寬3-4釐米。

(4)小葉類:葉長7釐米以下,葉寬3釐米以下。

樹種分類 

 第三級分類系統稱爲"種"。這裏所謂的"種",乃是指品種或品系,不同於植物分類學上的種,此處系借用習慣上的稱謂。分類性狀爲發芽時期,主要以頭輪營養芽,即越冬營養芽開採期(即一芽三葉開展盛期)所需的活動積溫而定。分爲早芽種、中芽種和遲芽種。根據我們在杭州對全國主要茶樹品種營養芽物候學的觀察結果,將第三級分類系統作如下劃分:

①早芽種:發芽期早,頭茶開採期活動積溫在400℃以下。

②中芽種:發芽期中等,關茶開採期活動積溫400-500℃之間。

③遲芽種:發芽期遲,關茶開採期活動積溫在500℃以上。

最老的野生茶樹  

當今已知爲雲南思茅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樹,這顆茶樹由天福集團所認養。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是勐海大黑山巴達野生大茶樹,高32米,樹齡爲1700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爲思茅瀾滄縣邦葳野生茶樹,樹齡爲1000年,高12米。此樹爲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所雜交而成,因此稱爲“過渡型野生茶樹。

易武茶區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類茶樹,高10米左右。還有一種是栽培型茶樹,也稱之爲家茶,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摻雜其中,無人採摘或少爲人採摘,簡單說就是荒廢的茶園。此茶樹至少百年以上。景邁萬畝古茶園全爲此樹種,樹高約爲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麗茶區,也有很多類似茶園。 編輯:柚子

“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樹移植下來的。

臺地茶爲現在使用最多的茶園,因爲臺地茶種植較容易管理、產量多,但唯一缺點就是沒有遮蔭且有的茶園會噴灑農藥。

茶樹的氣味爲新鮮的氣味,清中帶辣,明顯的消毒氣味,因分子極輕故前味強勁,其中的主成分「胺樹酚」能溶解黏液,幫助茶樹的消毒滲透力,對呼吸道的感染更具效力,但也是刺鼻氣味的原因之一。  

生長環境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爲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釐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溼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爲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茶樹繁殖:茶樹的繁殖近來多采用扦插育苗法,過去的壓條法因繁殖速度過慢,現已很少人使用。 茶樹採收  茶樹種植後約三年起可少量採收,十年後達盛產期,三十年後即開始老化,此時可從基部砍掉,讓茶樹重新生長,再到老化後就須挖掉重種。

栽培技術:溫度是茶樹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它影響着茶樹的地理分佈,也制約着茶樹生育速度。溫度對茶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兩個方面。   

氣溫主要影響地上部的生長,地溫主要影響根系的生長。但氣溫與地溫是相互關聯的。就氣溫而言,從熱帶到溫帶茶樹都能廣泛的適應。但作爲生育來說,有三個基點溫度,即茶樹生長的起點溫度,適宜溫度和低限溫度。 編輯:柚子

(1)生長起點溫度:引起茶樹萌芽的平均溫度稱之謂生長的起點溫度,在生物學上稱此溫度爲最低溫度。多數茶樹品種日平均氣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茶芽開始萌動。但也有少數品種或者由於其生態環境的不同,在不到10℃時已開始萌動,如浙江的碧雲,龍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動的起點溫度是≥6℃,這類屬早芽品種,開採期可比其他品種提早。

(2)最適溫度:茶芽萌發以後,當氣溫繼續升高到14-16℃時,茶芽逐漸展開嫩葉。茶樹生長最適溫度是20-30℃之間,若在此範圍之內,則茶梢加速生長,每天平均可伸長1-2釐米以上。我國大部分茶區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氣溫都在20-30℃之間,正是茶樹生長最適溫時期,也是茶葉的採收季節。在茶樹生長季節生物學有效溫度(日平均氣溫10℃以上)累積值,稱之謂有效積溫。茶樹生長適宜的有效積溫在4000℃以上。我國茶區的年有效積溫一般在4000-8000℃之間,有效積溫越多,年生長期越長。我國南北各茶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別,茶樹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數茶區茶樹的全年生育期約爲8-9個月,而可採期爲7-8個月。

(3)低限溫度:我國大部分山區,進入12月以後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氣溫低於10℃,茶芽停止萌發,處於越冬休眠狀態,甚至有時出現嚴重的低溫霜凍,對茶苗、幼樹或抗寒性差的品種還會受到凍害。茶樹能忍耐的絕對最低溫度,因品種、樹齡、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長季節而異如當氣溫降到-2℃時,茶花大部分脫落而死亡;氣溫下降到1-2℃時萌發的茶芽也會枯焦,而茶樹的枝梢忍耐低溫的能力較強,喬木型大葉種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葉種能忍受低溫的能力更強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處於大雪覆蓋,則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溫侵襲。又如,不同品種茶樹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表現也不一樣,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溫,而生長在皖南茶區卻能忍受-8至℃-10℃的低溫。一般說來,低於茶樹所“忍耐”的低溫度限度時,就會產生凍害。茶樹發生凍害的程度,除與溫度高低直接有關外,與低溫持續時間、風速、凍結時間也有密切關係。據浙江氣象局在浙江嵊縣的調查,茶樹越冬期間,當氣溫降至-6℃左右,連續凍結6天,西北風風速每6-8米時,當地的茶樹品種嫩梢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當最低溫度降至-8℃連續冰凍12天以上更會引起嚴重凍害,使茶嫩梢凍死老葉變黃。一般來說,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低溫和土壤凍結時間愈長,加上乾燥的西北風或早春氣候轉曖後突然降溫等,都會使凍害程度加重。溫度過低固然會使茶樹遭受凍害而損傷,溫度過高也會引起茶樹的熱害,但遇到的機會不多。如當日平均氣溫到35℃以上時,生長便會受到抑制,日極端最高氣溫到39℃,在降雨量又較少的情況下,有的茶樹叢面成葉出現灼傷焦變和嫩梢萎蔫,這種現象爲茶樹熱害。通常是新梢和嫩葉比老化的枝條更容易受到這種逆境的危害。 編輯:柚子

(4)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茶樹病蟲害無公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與茶樹、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因地制宜地採取以農業防治爲主,結合進行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策略,將病蟲害控制在允許範圍內。   

農業防治:農業防治重點是控制病蟲基數,創造不利於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  

1.合理密植。一般採用單行條植法,行距1.5米,叢距0.33米,每叢3株,每畝栽苗4000株。根系帶土移栽,適當深埋,以埋沒根頸爲度,舒展根系,適當壓緊,使植株生長健壯,發育良好,抗病蟲能力相應提高。   

2.加強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產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機肥爲主,少施化肥,儘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適時修剪和清園。每年都要適時修剪,剪去病蟲枝葉,清除枯死病枝;輕修剪深度爲3~10釐米,中剪枝爲現有樹高的一半,深修剪離地面20~30釐米,臺刈爲離地面5~10釐米。將病蟲枝深埋或火燒處理,以減少輪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減少茶蚜、茶毛蟲、茶黑毒蛾的越冬蟲卵塊和茶小卷葉蛾、蚧類的殘留基數。三是中耕培土。這項措施不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茶樹根系生長,而且能破壞病蟲越冬場所,殺滅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蟲,深埋枯枝落葉,減少病原基數。四是及時分批留葉採摘。這樣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葉蛾、小綠葉蟬等害蟲的低齡幼若蟲和卵塊,減輕茶枯病危害。五是誘殺害蟲。對一些有趨性的害蟲,用燈光、毒餌、色板誘殺。此法大面積應用效果更明顯。

A.生物防治 這是一項對人畜安全、對茶葉和環境無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1.加強對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蟲的保護。在茶園周圍保留一定數量的植被,重視生物棲息地的保護,保護好赤眼蜂、茶園蜘蛛、紅點脣瓢蟲等害蟲天敵。2.利用昆蟲激素等生物代謝產物治蟲。例如,對茶小卷葉蛾發生危害的茶園,可連片採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生產實踐中還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   

B.化學防治 嚴格按防治指標用藥,不能見蟲見病就急於用藥。對蟲口密度、病情指數超過防治指標的茶園,如茶跗線蟎被害芽佔5%或蟎卵芽佔20%,茶毛蟲每畝7000~9000頭,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根據國家無公害茶的生產標準,安全合理使用藥劑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殺蟎醇等。用藥時,應選準農藥品種,注意使用方法、濃度及安全間隔期。如用Bt製劑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3~5天;用0.2%苦蔘鹼水劑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蟲、茶黑毒蛾、茶小卷葉蛾,安全間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間隔期10天。注意輪換用藥,每種農藥在採茶期只能用1次。這樣既可以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又可以減少殘留。 編輯:柚子

文章來源:

編輯:柚子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258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