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 獼猴桃的文化背景
手機版

獼猴桃的文化背景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2.99W 次
獼猴桃的文化背景
相傳古代,南方林區,野生一種果樹,山裏人都不識,其樹每年8~10月,果實成熟呈橢圓形,果皮有黃褐色絨毛,外貌醜陋,人們認爲野果含毒,都蔑視之。有一年,山裏人意外地發現,野果成熟時,前一天還親眼看到野果滿樹,第二天卻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杆,且地上也無野果落下。人們頓感疑惑,心想:這麼多野果哪裏去了呢?第二年,一等野果成熟,山裏人日夜輪流值班,觀其究竟。一天夜晚,正是夜深人靜之際,在暗淡的月光下,人們發現:一羣羣老老小小的猴子從四面八方奔跑而來,紛紛往果樹上爬,你搶我奪地摘採野果,邊吃邊摘,一時間把野果搶摘一空。人們紛紛議論:這種不經看的野果,猴子怎麼如此愛吃?又到第三年野果成熟時,山裏人說,此野果既然猴子能吃,難道我們不能吃嗎?於是,大家前去摘了品嚐,先剝去了果皮,只見肉色碧青如玉,送進嘴裏嘗試,竟酸甜可口,非常好吃。隨即大家拿了大籃小筐,紛紛摘採,運回家中。山裏人將摘來的野果,天天吃,年年吃。數年後,自從吃了野果,原來多生毛病的人不病了,原來身體羸弱不堪的變得強壯起來了,年老體弱者也變得身輕長壽了。於是大家把這種野果視爲仙果、珍果。
但這種野果沒有名字,於是山裏人開了個會,專門討論給野果取名。會上大家凝思苦想卻提不出合適的名字,忽然一位老人站起來說:
①根據這種野果猴子最愛吃;
②根據野果的顏色形態極像猴子之容貌;
③這種猴子屬獼猴類;
④這種野果屬桃科果類。
以此分析,我認爲稱它爲“獼猴桃”比較貼切。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爲這個名字取得好。

其後,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所有歷代本草書籍,乃至當今國家出版的大型《中藥大辭典》,都將“獼猴桃”作爲全國統一通用的中藥名。


學名來源

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了獼猴桃的記載:“隰有萇楚(獼猴桃的古名),猗儺其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描繪了獼猴桃的形色:“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歷史來源

獼猴桃原產中國,本來是一種野果,直到上個世紀初,一位新西蘭的女老師從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把它帶回國 ,才發展成被稱作奇異果的果品。從野生到栽培的發展過程,頗具傳奇色彩。
獼猴桃俗稱陽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產於中國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樹。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焦坑村還保存有200多年前從深山移植到田邊栽植的獼猴桃植株。
中國各地叫獼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種,據植物學家調查,在全國分佈的獼猴桃屬的植物有52種以上,其中有不少種類都可以食用。現今水果市場上的獼猴桃主要是指中華獼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個變種確定爲新種的美味獼猴桃。它們的野生種類分佈很廣,北方的陝西、甘肅和河南,南方的兩廣和福建,西南的貴州、雲南、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夷陵區霧渡河最多。
獼猴桃被古人採食的歷史非常悠久,除詩經外,在《爾雅·釋草》中也有萇楚,東晉著名博物學家郭璞把它定名爲羊桃。湖北和川東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獼猴桃叫羊桃。
獼猴桃這個名稱,很可能到唐代纔出現。唐《本草拾遺》載:“獼猴桃味鹹溫無毒,可供藥用,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髮,痔病,等等。”說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國已經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獼猴桃了。除作爲野果食用外,由於獼猴桃的葉和花都很漂亮,作爲觀賞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開始了。唐代詩人岑參的《宿太白東溪李老舍寄弟侄》詩中有“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寫出當時人們用獼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時期《本草拾遺》的記載表明,當時已經被用作藥物。
宋開寶年間(973-974年)編纂的《開寶本草》曾記載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獼猴梨。”還說它“其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將它作爲一種野果食用的。宋元豐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證類本草》上說: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樹,葉圓有毛,其果形似鴨鵝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6年(1116年),藥物學家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記述:“獼猴桃,今永興軍(在今陝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實熱,……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淺山傍道則有存者,深山則多爲猴所食。”也許正是後面這個原因,才使它有獼猴桃之稱。當然它在當時還有很多別名。
《安徽志》雲:“獼猴桃,黟縣出,一名陽桃。”李時珍解“羊桃”雲,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似苧麻而團。此正是獼猴桃,非羊桃也。這裏順便一提,李時珍記載的羊桃確實是獼猴桃,但他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爲獼猴桃是另一種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兩條。
從有關史料來看,這種野果一直被山區人們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與金櫻子類似,一直未被馴化栽培。清朝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記載:“今江西、湖廣、河南山中皆有之,鄉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yanghuazhishi/zwzs/17623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