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花花卉谷 > 花語系列 > 農林牧漁 > 黃鱔 黃鱔百科
手機版

黃鱔 黃鱔百科

來源:百花花卉谷 閱讀:2.35W 次

黃鱔,是合鰓目合鰓科黃鱔屬[7]硬骨魚。體蛇形,體表光滑無鱗,前段圓管狀,向後漸側扁,尾部短而尖;頭膨大,吻鈍;眼小,側上位,爲皮膜所覆蓋;口大,前位,口裂超過眼後緣;上頜長於下頜,上、下頜骨及口蓋骨具細齒;鰓孔較小,左、右鰓孔在腹面相連,呈倒“V”字形;背鰭、臀鰭及尾鰭均退化,並連在一起。黃鱔因其腹黃而得名。

黃鱔是中國特產,除西北、西南地區外,中國各處都產,尤其江蘇、浙江、長江流域等地最多。黃鱔爲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稻田中,田間喜藏在混濁的泥質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夜間外出覓食;捕食落水昆蟲,也食蝌蚪、蛙及小魚等。成魚吐泡沫於洞口聚成團,卵產於巢內,7-8天孵出仔魚。黃鱔壽命可達8-10年。

黃鱔 黃鱔百科

棲息環境

黃鱔爲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生活於水體底層,主要棲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道與溝渠等泥質地的水域,甚至沼澤、被水淹的田野或溼地等皆可見其蹤跡。田間喜藏在混濁的泥質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黃鱔洞長約爲體長的3倍左右,洞內彎曲交叉。每個沿穴一般有兩個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處,以便它將頭伸出呼吸空氣。

生活習性

黃鱔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氣。冬季與乾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米,數尾魚共棲。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爲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溼,數日內亦不會死亡。

黃鱔爲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覓食,能捕食落水昆蟲、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魚。黃鱔之攝食多屬啜吸方式,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即張口啜吸。是以各種小動物爲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爲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分佈範圍

黃鱔是中國特產,除西北、西南地區外,中國各處都產,尤其江蘇、浙江、長江流域等地最多。

原產地: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

引進:美國。

繁殖方式

黃鱔生殖季節約在6-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釐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爲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爲精巢;體長在36-48釐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釐米以上者則多爲精巢。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黃鱔有一個奇特的生理現象,就是先做“媽媽”,後做“爸爸”,科學上將其稱爲“性逆轉”。

卵大,卵徑約2-4毫米,金黃色,富彈性。產卵時成魚吐泡沫,在洞口積聚成團,卵量較少,不產於泡沫中,產在巢裏,約7-8天可孵出幼魚。生殖腺左側發達,右側退化。具有性逆轉現象,體長在200毫米以下的個體其生殖腺全爲卵巢;體長220毫米左右開始性逆轉;體長360-380毫米時,雌雄個體幾相等;360毫米以下的,多數爲卵巢;380毫米以上的個體多數爲精巢;成長至530毫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爲精巢。黃鱔自胚胎期到成熟都是雌性,只能產卵;在產卵以後,卵巢漸轉爲精巢,以後就產生精子。懷卵量少,體長500毫米的雌體,懷卵500-1000粒,分批產出。剛孵出的幼魚具有胸鰭,鰭上佈滿血管,經常不停地扇動,成爲幼魚的呼吸器官,稍長即行退化。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0毫米以內,2冬齡魚才達性成熟,體長約340毫米。黃鱔壽命可達8-10年。

主要價值

食用

爲經濟性食用魚,一般以活魚販售,市場上的黃鱔多是人工養殖,以南部養殖較多。在臺灣多以切片油炒食之;在華人地區視爲補血強壯劑。黃鱔肉嫩味鮮,別具風味,營養價值甚高。每1百克鱔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7.2-18.8克,脂肪0.9-1.2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B2)、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黃鱔不僅被當作名菜用來款待客人,近年來活運出口,暢銷國外,更有冰凍鱔魚遠銷美洲等地。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爲肥美,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

藥膳

黃鱔不僅爲席上佳餚,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溼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溼熱身癢、腸風痔漏、耳聾等症。黃鱔頭煅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藥,兼治臁瘡,療效頗顯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別是外用時能治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黃鱔所含的特種物質“鱔魚素”,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祛風消腫、潤腸止血等功效,能降低和調節血糖,對痔瘡、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附方

【性能】味甘,性溫。歸肝、脾、腎經。能補氣血,強筋骨,除風溼。

【應用】

1.用於氣血不足,體倦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眼花。可用本品同豬瘦肉、黃芪等煮熟後,飲湯食肉

2.用於治療久痢、便血或內痔出血。可用本品焙乾研末,加紅糖調味服。或用本品煮熟、調味,食肉飲湯。

3.用於久患風溼,肢體痠痛,腰腳無力。可與杜仲、桑寄生、五加皮配伍,煎湯服。

毒性

黃鱔的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

鱔魚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民間用鱔魚血治病,是否爲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人工養殖

黃鱔的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臥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可根據此習性進行夜間捕捉。黃鱔的鰓呈退化狀態,主要依靠表皮和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在氧氣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據此,人工養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黃鱔體表的粘液豐富,只要保持體表潮溼,就不會死亡,因此運輸十分方便。

黃鱔的食性以底棲動物性食物爲主,如水蚯蚓、螺蚌、蝌蚪、小型魚蝦等。另外也攝食一些腐屑和藻類、瓜菜等。

黃鱔的繁殖習性有許多特殊之處。雌黃鱔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側發達,左側退化。一般2齡魚可達性成熟。黃鱔繁殖最大的特點是有“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間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個體,產卵後的卵巢逐漸變爲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時則排出精子,以後終生爲雄性。若以黃鱔的長度來劃分,則體長在22釐米以下者全爲雌性;36釐米左右,雌雄個體數各佔1半;53釐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爲雄性。黃鱔的產卵期在4-8月,懷卵量較少,一般爲500粒左右。產卵時親魚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卵就產在洞口附近的水生植物根部或石縫間,泡沫有保持魚卵的作用。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魚,孵出後12天左右,幼魚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魚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營養。

黃鱔的生長較緩慢,1齡魚可長至20釐米,2齡魚長至30釐米,3齡魚可長至40釐米。人工養殖的黃鱔,其生長速度與餌料充足與否有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長得快。

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係,其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5-30℃。水溫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開至15℃以上,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鑽入洞穴度夏。

靜水池飼養

靜水池飼養的特點是水體交換量小,池底有泥土供黃鱔打洞或人工設置物體供黃鱔棲息。

飼養池的位置選擇應是背風向陽,有良好水源,形狀可長方形或橢圓形,大小根據飼養規模而定。池子結構有水泥池和土池兩種。水泥池通常有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種,地上式水泥池水溫隨季節變化較大,對養鱔不利,地下式和半地下式較多采用。土池的建築要選擇土質堅硬的地點,最好在池底和池壁鋪一層油氈,並且邊角都要鋪嚴,然後在油氈上鋪土20釐米(池壁)和10釐米(池底),這樣,既可防止池水滲漏,也可防黃鱔打洞逃逸。無論是水泥池還是土池,都要設有良好的進、排水設施,進排水管管徑在4-10釐米,池內端口設塑料網或鐵絲網防逃。

成鱔池建好後,要注水清池,其目的有兩個:一是看它是否漏水;二是利用水吸收清除水泥和三合土中的有害物質。新池注排水3-5次,每次浸泡2-3天,可基本將有害物質清除乾淨。10天后,在排幹水的池底鋪放20-30釐米厚的肥泥,肥泥用青草、廄肥、土壤混勻後漚制而成。池底肥泥鋪好後,在池中種植水生植物,如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等,供鱔池降溫和黃鱔隱藏棲息。黃鱔池水深保持10釐米爲宜,最多不要超過20釐米。

在鱔苗放養前7天,應對魚池進行清整消毒,每平方米水面用0.2千克生石灰,均勻潑灑全池。消毒後清潔水灌滿全池。在放養時鱔苗運輸容器中的水溫與魚池中的水溫不能相差過大(3-5℃)。鱔魚的放養密度根據鱔苗規模大小、飼養管理條件及飼料來源的多少等因素決定。一般在小型魚池中養黃鱔,以每平方米放養鱔苗2-5千克爲好。放養的規模大,數量可相應減少,放養的規模小,數量可相應增加。飼料充足可多放些,飼料不足可少放些。因黃鱔有大吃小互相殘殺的習性,因此在放養時要大小規模分池放養。一定要選擇體質健壯、無傷無病、規格整齊的鱔苗放養,切忌大小混養。放養的規模最好爲每尾鱔苗體重在20克左右,過小過大均不好。在魚池中高密度養黃鱔也和運輸時一樣,在放養鱔苗的同時,也要適當放養一些泥鰍,在泥鰍上下竄動時可增加水中溶氧,並可防止黃鱔互相纏繞。

不同生長階段的黃鱔應投喂不同的飼料,以保證其營養需要。剛孵出4-5天的幼苗,主要投喂水蚤、熟蛋黃、豆漿等,其中以水中培養的活水蚤、活輪蟲最佳。因此這時主要應培肥水質,使魚池中有充足的水蚤和輪蟲供鱔苗攝食。如鱔苗放養密度較大,也可另池培育或到自然水域撈取水蚤供鱔苗攝食。以後隨着鱔魚的長大,可逐漸投喂蚯蚓、螺蚌肉等。同時要搭配一些植物性飼料,如麥麩、米飯、瓜果、蔬菜等。飼料中以蚯蚓的飼餵效果最好,每5-6克鮮蚯蚓可增長1克鱔肉。蚯蚓的來源除在野外採集外,還可在房前屋後的垃圾糞堆中飼養繁殖蚯蚓,以供應黃鱔的攝食。投喂飼料要堅持“四定”。黃鱔在自然界生長時,有晝伏夜出的覓食習慣,初養時可在每天傍晚投飼,以後逐漸提早投喂時間,經10天左右的馴養,即可在每日上午9時、下午2時、晚上6時分3次投喂,以保證黃鱔有充足的餌料。每次投喂要根據天氣水溫及殘餌的多少靈活掌握,一般投喂黃鱔總體重的5%。

流水養鱔

流水養鱔與常規的土池養鱔相比,具有佔地少、放養密度大、生長快、產量高,管理及起捕方便等優點。特別是在具有地熱水、工廠餘熱水的地方,利用溫流水飼養黃鱔,更具有良好的效益。

無土流水養魚池最好建在室內,用水泥磚砌而成。池的面積大小一般爲2-5平方米,池壁高50釐米左右,可數個池子串聯在一起。每池設有進排水孔(排水孔爲上下兩個),孔口均用網罩攔好。並在每兩排水池之間設總進水渠道和排水渠道。水泥池建好後,將總排水孔關好,然後灌滿水浸泡7天以上,消除水泥的浮灰。將水放幹後,再灌入清潔水。將下面的排水孔關好,只開上面的排水孔,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深度並具有微流水。如使用地熱水或電廠冷卻水,必須根據當時的氣溫情況進行水溫的人工調控,以使黃鱔在適溫下良好生長。爲了使鱔種習慣於人工投飼,可進行“馴飼”,即在鱔种放養後2-3天不投飼,使鱔體成爲空腹狀態。鱔魚在飢餓情況下,投喂人工飼料的攝食率較高。飼料中動物性和植物性的要適當搭配,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由於不斷有微流水供應,特別是有地熱水和餘熱水的溫流水,可供黃鱔常年生長,每公頃年產量可高達15萬千克以上。雖然這種養殖法中的水泥池等基礎設施投資較大,但由於產量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有條件的地區可因地制宜地採用。

流水鱔蚓合養

1.建池: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爲水泥池,池面積30、50、80平方米都可以,池壁高80-100釐米,在對角處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裝好防逃設備。

2.堆土:在池中堆若干條寬1.5條,厚25釐米的土畦。畦與畦之間距離20釐米,四周與池壁也保持20釐米距離。所堆的土一定要含豐富有機質的壤土,以便於蚯蚓繁殖,黃鱔鑽洞和藏身。

3.培養蚯蚓:土堆好後,使池中水深保持5-10釐米,然後每平方米土面積放太平2號蚯蚓種2.5-3千克,並在畦面上鋪4-5釐米厚的發酵過的牛糞,讓蚯蚓繁殖,以後每3-4天,將上層被蚯蚓吃過的牛糞颳去,每平方米加鋪新的發酵過的牛糞4-5千克。這樣過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放入鱔種。

4.放養:放養密度要看鱔種規格而定,以整個池面積計算,每公斤30-40條的,每平方米放4千克;每千克40-50條的,每平方米放3千克。這樣從4月養到11月,成活率在90%以上,規格爲每千克6-10條。

5.管理:鱔种放入後,池中水深保持10釐米左右,並一直保持微流水。以後每3-4天將畦面牛糞颳去一層,然後每平方米加4-5千克發酵過的新牛糞,保證蚯蚓不斷繁殖,供鱔魚自己在土中取食,不再投飼別的飼料。

這種養殖方法由於水質一直良好,且有優良的活餌料——蚯蚓供黃鱔攝食,因而黃鱔不易發病,生長快,產量高,經濟效益好,一般每平方米可產黃鱔14-15千克。

本文鏈接:https://www.bhhhg.com/huayu/nonglinmuyu/35498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百花花卉谷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